“这个抱枕多少钱?”“360元。”“太贵了。”“这是蓝印花布,材料环保。”这是近日某市举办的非遗展会上,民众与一位蓝印花布传承人的对话。半小时时间,有30多位民众被蓝印花布制作的抱枕吸引过来,但最后无一单成交,原因只有一个:嫌贵。
近年来,得益于国家的重视和民众审美水平的提高,不少原先寂寂无闻的手工艺等非遗项目,开始走入民众的视野。在很多人看来,列入了非遗的手工艺,除了让人怀念旧时光,更代表了一种认真的态度、钻研的劲头和可靠的质量。在人力成本逐年上升的当下,“纯手工”就表明要花费更多的精力和时间,因此价格比流水线上的贵一些也理所应当。但是,也有人表示,贵也要有个限度,如果一把机器生产的菜刀卖50元,手工的卖500元。就算手工的质量再好,普通民众又有多少人能消费得起?
有业内人士表示,非遗手艺人或经销商,应多研发适销对路的日用品。如果传承人能主动对接市场,相信会有更多好的文创产品脱颖而出,受到群众喜爱。如某家黑陶企业,以前做上万元的黑陶摆件鲜有人购买,后来转做几十元的黑陶笔筒,营销收入大涨。